开篇的话:近日,《安徽省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正式印发。该规划在全面总结“十三五”全省水利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水利部“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工作要求,结合近年来水旱灾害防御中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科学分析全省水利现状与形势,立足新发展阶段,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区域战略需求和人民群众对水利的新期待,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以2025年基本建成“安徽水网”框架、2035年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为目标,实施“安徽水网”工程,构建更加完善的防洪保安网、更加健全的供水保障网,着力加强河湖生态保护,着力推进智慧水利建设,着力强化涉水事务管理,深化水利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提升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安徽水利高质量发展。
为便于大家学习了解该规划的要点,本站陆续发布系列文章,对《规划》进行解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加快建设“安徽水网”
----《安徽省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系列解读之一
《安徽省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鲜明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水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聚焦河流湖泊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城市防洪安全,实施“安徽水网”工程,加快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态环境等问题,构建与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
《规划》明确,要坚持“人民至上、节水优先、系统治理、问题导向、改革创新”五项基本原则,到2025年,全省城乡水利基础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安徽水网”框架基本形成。防洪减灾能力全面提升,城乡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重点河湖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明显增强。
构建更加完善的防洪保安网,防洪减灾能力全面提升。长江、淮河、新安江干流主要堤防防洪能力全面提升,行蓄洪区调整与建设基本完成,重点涝区防洪排涝能力明显提升,现有病险水库安全隐患全面消除。洪水干旱监测、预报、预警、调度体系进一步完善,重大水安全事件风险防范化解能力进一步增强。合肥市城市防洪标准达到100~200年一遇,其他省辖市城市防洪标准基本达到100年一遇,县级城市防洪标准基本达到50年一遇,各类产业园区达到规定的防洪标准;淮河流域重点涝区排涝标准5~10年一遇,长江流域重点涝区排涝标准10~20年一遇;新增水库防洪库容1.0亿立方米,5级及以上江河堤防达标率提高到77%。
构建更加健全的供水保障网,城乡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重要的跨省河流、主要跨市县的河流水量分配基本完成,水资源配置工程格局基本形成。用水总量控制在273.8亿立方米以内(不包括直流火电和非常规水),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十三五”末均下降16%,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8。新增水库总库容3.4亿立方米,耕地灌溉面积达到7120万亩,新增供水能力23亿立方米。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和区域规模化供水,应急供水能力进一步加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
加强河湖生态保护,重点河湖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河湖管理范围划定全面完成,涉水空间管控制度基本建立,主要河湖水域岸线得到有效管理,管控能力显著增强;河湖生态流量保障体系基本建立,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达标率达到90%;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650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91.8%,江河湖库水源涵养能力明显提升,江河湖泊水质持续向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到84%。地下水监控管理体系基本建立,重点地下水超采区基本得到有效治理。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取得新成效,水美乡村建设有序推进。
强化涉水事务管理,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明显增强。水旱灾害、水文水资源、河湖生态、水土流失等监测预警体系基本建立,水利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河(湖)长制深入推进,建成幸福河湖300条(个)。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建立健全,水资源节约、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等各环节的监管进一步加强。水工程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和管理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水权水价水市场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政府主导、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水利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完善。水文化建设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