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安徽水利建设的日趋完善,水利设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日益凸显。
“十三五”以来,安徽省全面推进国家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实施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等脱贫攻坚重点工程,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涉水事务管理能力明显提升,水利改革不断深化,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高,有效应对严重的水旱灾害,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和影响,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利保障。
近日,经省政府同意,省水利厅印发《安徽省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实施“安徽水网”工程建设,实现水利高质量发展。
规划提出的目标是:到2025年,全省城乡水利基础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安徽水网”框架基本形成。防洪减灾能力全面提升,城乡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重点河湖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明显增强。到2035年,基本实现安徽水利现代化。防洪减灾体系更加完善,水灾害风险有效应对;水资源保障体系更加完备,水资源供给安全可靠;水生态环境状况全面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基本实现江河安澜、用水安全、河湖美丽、人水和谐。
更安全 发挥水利工程基础作用 构建“防洪安全网”
今年5月,在巢湖市槐林镇的一处水利工程建设现场,巢湖环湖防洪治理工程——巢湖市南大圩段堤防加固及崩岸治理工程通过验收。该工程的验收,标志着巢湖环湖防洪治理工程正式收官。
2020年夏天,我省遭遇严重洪涝灾害,当时,巢湖环湖防洪治理工程主体工程建设刚刚完成,正是这项工程,为当时严重的巢湖汛情发挥了关键作用。
去年汛期结束后,工程的一系列附属工程相继上马,赶在了今年汛期前顺利完成。它的实施完成,将有效保障巢湖环湖地区防洪安全。
对于坐拥长江与淮河的安徽而言,水旱灾害尤其是洪涝灾害,是威胁最大、破坏力最强的自然灾害。
水利工程,是防御洪涝灾害的物质基础。随着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完善,该省成功防御了2016年长江流域大洪水、2018年“温比亚”台风暴雨,有效防抗2020年长江及巢湖、淮河、新安江同期发生的大洪水,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和影响,取得了防汛抗洪斗争的全面胜利。
“构建更加完善的防洪保安网”,是《规划》关于防御洪灾提出的目标,其中提到,将以大江大河、主要支流、中小河流系统治理为框架,以城市防洪安全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流域、区域城乡防洪排涝基础设施网络。
《规划》提出,长江、淮河、新安江干流主要堤防防洪能力全面提升,行蓄洪区调整与建设基本完成,重点涝区防洪排涝能力明显提升,现有病险水库安全隐患全面消除。洪水干旱监测、预报、预警、调度体系进一步完善,重大水安全事件风险防范化解能力进一步增强。
围绕大江大河治理,该省将实施长江干流马鞍山、铜陵、芜湖、安庆和池州河段整治,开展崩岸治理,控制河势,稳定岸线。加快大江大河干流堤防达标建设,推进长江干流堤防防洪能力提升、淮河干流堤防除险加固。推进淮河中游综合治理,扩大排洪通道,降低洪水位,提高行蓄洪区运用标准,减轻防汛压力。推进巢湖流域防洪综合治理,重点建设高标准入江通道、对江大型排水泵站和生态湿地蓄洪区,保障流域防洪安全。
针对行蓄洪区建设和洲滩圩垸整治,《规划》指出,要统筹安全与发展,重点解决淮河中游及入洪泽湖尾闾不畅问题,完善行蓄洪区工程和安全建设体系,保障行蓄洪区及时有效运用和群众居住安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城市防洪体系建设更是关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近国内部分地区发生的严重伤亡事件,敲响了城市防洪排涝的警钟。《规划》特别提到,要完善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市防洪减灾体系,着力解决城市防洪能力与城市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整体偏低等问题。
《规划》明确,完善合肥等5座国家重点防洪城市、黄山等4座国家重要防洪城市以及其他地级市防洪体系建设,开展县城、产业园区防洪工程建设。适时开展城市防洪规划修编,注重城市河道堤岸生态化建设和改造、城市河湖、湿地等调蓄空间的保护和恢复,提升城市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更高效 科学实施调水供水工程 打造“供水保障网”
夏日,在引江济淮工程蜀山枢纽蜀山泵站的施工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未来,来自长江的水,将在这里被抬高提升,翻越江淮分水岭,然后再输往北方。预计到明年10月具备通水条件。
设计装机容量为6万千瓦的蜀山泵站,总提水流量可达340立方米每秒,是目前亚洲最大的混流泵站。自2019年开工建设以来,这个项目累计投入12.6亿元,相继顺利完成了基坑、电机层浇筑等。
引江济淮工程,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更是一条跨越江淮分水岭的人工“天河”。
送来一渠清泉干净水,建设一道靓丽风景线,打造一条生态经济带……可以说,沟通长江、淮河两大水系的引江济淮工程,是“安徽版”的南水北调工程,将丰富的水资源润泽缺水的皖北地区。
安徽水资源“南丰北缺”。水资源时空分布很不均匀,与耕地、人口的地区分布不相适应,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生产布局也不相匹配。随着水利技术的发展,“远水也能解近渴”,跨地域实施调水工程,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近年来,我省建设了一批调水供水工程,南水北调东线影响处理工程全面完成,淮水北调工程2019年竣工验收,引江济淮(一期)工程加快推进,大型灌区改造与配套项目建设全面实施。“十三五”期间,淠史杭灌区向合肥城市调水23亿立方米;淮水北调2020年试通水以来,共调水2747万立方米。
未来五年,安徽的供水保障网如何继续完善?《规划》提出,以骨干引调水工程为依托,完善水资源配置体系,构建以长江、淮河、淠河总干渠-滁河干渠为横,以引江济淮、驷马山引江工程为纵的“三横二纵”全省水资源配置骨干网,实现南北相通、东西互济。
既要保障调水又要加强节水。根据《规划》,安徽省将进一步实施节水行动,强化节水指标刚性约束,严格用水全过程管理。全面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强化节水监督考核。大力推进灌区节水改造,因地制宜发展节水灌溉,提高农业节水水平和用水效率。推进工业节水改造,推动高耗水行业节水增效,积极推进水循环梯级利用。继续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深入开展公共领域节水和节水宣传,提升全社会节水意识,完善节水管理机制和产业政策,推动全社会节水。
与此同时,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灌区现代化建设与改造、农村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让农村群众尤其是皖北地区群众喝上优质水。
具体来说,就是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规划》提到,以城乡供水一体化为发展方向,以区域规模化供水为主体,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依托区内在建和拟建的跨区域调水工程、水库工程等,进一步优化供水工程水源布局,健全农村供水工程体系,重点推进让皖北地区群众喝上更好水工程。沿江、沿淮、淮北及江淮等有条件的地区优先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大力实施区域供水规模化,少数深山区实施小型集中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省、市、县(市、区)一体化的安徽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系统,加快提升农村供水动态监管水平。
“我们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统筹发展,紧扣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徽区域发展实际,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大力实施好皖北地区群众喝上更好水工程,为安徽高质量发展提供安全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保障。”省水利厅主要负责同志说道。
更清澈 实施水生态治理修复工程 精心呵护水资源
唯有下大力气保护水资源、呵护水生态,“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才会跃然眼前。
《规划》明确了河湖生态治理的具体目标。其中提到,将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强化河湖水域岸线管控和水生态治理,加快建设以长江、淮河、新安江、引江济淮为主线的生态廊道。
一批水生态治理与修复工程将相继实施。《规划》提出,以实现健康水生态为目标,实施巢湖、升金湖、南漪湖、白荡湖、陈瑶湖、天河湖、天井湖、沱湖以及淮河干流淮南、蚌埠市城区段、涡河、大运河、水阳江等河湖水生态治理与修复工程。
同时,该省还将结合生态保护要求,建设巢湖生态湿地蓄洪区,加快实施新安江水生态修复与治理,因地制宜实施河湖水系连通,恢复区域水动力条件,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
“十四五”期间,该省还将按照“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要求,加强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和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实施水系连通,开展河湖生态保护治理试点,着力改善水生态环境。
围绕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该省将实施皖北地区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按照地下水双控和保护要求,开展地下水超采区水量、水位等管控指标划定,强化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管控。完善地下水监测体系,推进地下水超采区监测站网建设。依托淮水北调、引江济淮等调水工程,继续推进淮北、宿州、阜阳、亳州市地下水置换工作,按照年度封井计划,有序封闭超采区地下水开采井。严格执行地下水超采区水资源费差别化征收标准,加强地下水水价调控。强化地下水超采治理监督考核。
更智慧 推进智慧水利建设 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
省水利厅防汛人员在办公室里就可以实时查看遍布全省各地的5468座小型水库的雨水情,特别是可以实时监控全省573座病险水库运行状况,监测信息15分钟可到达水利部信息中心……目前,我省已实现小型水库雨水情自动测报遥测全覆盖。
分散性强降雨的突然袭击,直接影响小型水库安全运行。可依托信息化手段,水库如今有了“防御利器”。自动测报系统就像水利工作者的“千里眼”,具有信息采集、传输、处理、预警等功能,有效提升了雨水情信息的准确度和时效性。
像小型水库雨水情自动测报遥测这样的技术,就是“智慧水利”的一部分。有了信息化,水利管理效率可大大提升。
安徽省将按照“数字化、智慧化”的要求,围绕水旱灾害防御、水文水资源、河湖管理、行业监督管理等主要领域,开展水利监测体系建设、水利信息网络建设、水旱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和涉水业务智能应用系统建设,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
水利监测体系建设,水利信息网络建设,水旱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建设,推进水利业务应用……更“智慧”的水利体系加快推进。
根据《规划》,安徽省将建设完善水库雨水情、大坝安全监测等设施,建立健全水库安全运行监测系统,拓展江河湖泊、水利工程、农村供水、灌区量测水等实时监测范围,充实优化水利感知站网,推进先进技术和仪器设备的应用,基本实现信息自动采集、传输、存储;实施全省水利信息网络及视频会商系统等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实现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及省直有关水利单位信息网络互联互通、重点水管单位及乡级视频会商系统覆盖率80%以上。
各级水利部门将积极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省级水利人工智能支撑云平台。建成水旱灾害防御、水利工程建设、节水、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利工程管理、城乡供水、江河湖泊、水土流失、水利监督、水行政执法综合管理等十大业务应用系统。推广应用水利“一张图”、全省水旱灾害预报预警等公共服务产品,着力提升智慧水利水平。
更科学 强化涉水事务管理 实现依法治水、科学管水
坚持依法治水、科学管水,才能更好地提升水利行业涉水事务管理水平。
围绕水利法治建设,《规划》提出,制定完善水法规。统筹全省水利立法工作,推进水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根据上位法制定及修订情况,统筹做好省级相应水法规的立改废工作。推动设区市加快市级水利立法工作;强化完善水行政执法机制,推进水利综合执法,形成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的执法体系,全面推进水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启动实施水行政执法能力提升三年计划。
围绕加强水安全风险防控,《规划》指出,要完善水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健全水安全风险信息化预警机制,强化洪水、水资源、水利工程安全风险防控意识,提高应急处理能力,最大程度预防和减少水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害。
具体来说,就是增强全社会水安全风险意识、加强防洪安全风险、水资源安全风险、水工程安全风险的防控。比如围绕防洪安全风险防控,《规划》指出,要完善应急监测体系、洪水预报预警方案,优化防洪工程调度,加强行蓄洪区、滩区等洪水高风险区空间管控,逐步实施居民迁建,研究开展行蓄洪区运用农业保险,完善超标准洪水防御预案,增强超标准洪水防御能力,城乡规划与建设要充分考虑洪水风险,避开高风险区。
围绕水资源和江河湖泊监管,《规划》提出,坚持节水优先、保护优先,加大取用水监督管理力度,抑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深入推进河湖“四乱”减存量、遏增量,加快河湖管理范围划定,加强河湖岸线管控,严格河道采砂监管,强化信息化管理,逐步实现涉水空间一网管控,全面提升河湖监管能力和水平。
坚持建管并重,推行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监管。针对水利工程监管,《规划》要求,要健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制,开展常态化水利建设稽察及质量安全监督巡查;完善水利建设市场监管体系,加强招投标领域监管,规范市场主体资质资格管理,推进水利建设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农村供水工程运行和水质监管,强化农村饮水安全管理监管责任。